感應交流電機損耗可分為機械損耗或電氣損耗,機械損耗主要來自軸承摩擦和與旋轉轉子相對的任何風阻,純粹的摩擦損耗是轉速的線性函數,并且是典型PM或感應交流電機總損耗的一小部分。
風阻即感應交流電機中任何旋轉部件的空氣位移,往往是總損失的較大損耗之一,最小化有效正面面積可以在減少風阻損失方面帶來巨大的收益。
電損耗也可以分為兩大類,傳統上被稱為“銅”和“鐵”,感應交流電機的導體由鋁制成,磁性結構/框架由鋼制成。銅損包括產生磁場所消耗的任何功率。這包括交流感應電機中的轉子,永磁交流電機中實現弱磁場所需的任何額外電樞電流,更明顯的電阻損耗,以及不太明顯的交流損耗(來自趨膚效應和鄰近效應)。
從直流到光的頻率會產生純電阻損耗,而趨膚效應和鄰近效應可以被認為是隨頻率增加的電阻損耗。趨膚效應是電流隨著頻率升高而越來越受限于導體外周的趨勢,它流過導線的交流電在導線(渦流)中感應出的微小電流回路引起的。這種渦流回路與源電流的大小成正比,也與磁場的變化率(即源電流的頻率)成正比。這些渦流阻礙了導體中心的電流流動,并在外圍增加了電流,這就是電流越來越受外圍限制的原因。
還有各種“雜散”損失,最顯著是漏磁,它基本上是沒有將感應交流電機轉子和定子連接在一起的任何磁通,它沒有做任何有用的工作,這種未連接的磁通也會從激勵電樞的有效交流電壓中減去,它轉化為電感。